


汽车行业进入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时代。未来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设施、服务模式、产业生态等方面,都有望得到巨大提升。
2035年纯电动车成为新车销售主流,去年10月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规模占比到20%左右,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2020年前11个月,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售110.9万辆,同比增长3.9%。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新能源车市场发生可喜变化,一是个人消费比例大幅提升,达到70%;二是非限购城市购买比重达到60%。此外,新能源汽车下乡销售接近20万辆。这都说明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大为提高。
相关人士透漏,行业企业把今年定义为市场化发展的元年,整个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35年自动驾驶实现规模化应用:规划还提出,2035年高度自动驾驶实现规模化应用。2020年,北京、长沙等城市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应用;上海开展重卡的无人驾驶在港口之间的应用。相关部门已组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支持全国十多个地方建设示范区,各地也都在深入开展自动驾驶测试示范。
相关人士称,现在新上市车型中装载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的车型大概占将近15%。下一步要重点推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互融协同发展,包括注重标准引领,加快网联发展,深化测试示范,优化产业生态等。
充电设施:慢充为主,快充、换电为辅:相关人士预测,未来仍然是一个以慢充为主、快充和换电作为补充的体系。据预测,到2025年,慢充的充电桩端口达到1300万端以上,包括私人用户的自有桩以及公共桩,公共快充达到80万端。换电站2019年年底有300座,预计2025年达到3000座,增长10倍。
相关行业表示,市场已经具备开展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试点的基本条件。预计到2025年前,车电分离和分点模式的应用由公共领域向私人应用领域推广有很好的成效。
核心技术:203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据了解,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方面,中国现在和国际最先进水平基本相当。在驱动电机方面,整个电机效率、电机的可靠性等,中国企业也和国际先进水平基本相当。
相关人士称,卡脖子问题集中在一些基础的部分,如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部件等,以及一些基础开发工具、设计软件、仿真测试软件等。攻关卡脖子技术,需要政策上扶持,同时也要通过市场拉动。规划释放了明确信号,汽车未来要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去转型,这样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去投资。